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医学 > 藏医论文

图文:创新城乡发展 谋划湖好明天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8-3 6:10:28 人气: 标签:文化中国 天下舟曲
导读: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得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文明向…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得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9月1日,为加快推进湖北特色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省在汉举行推进湖北城镇化高峰论坛。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农业部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8位专家学者、规划大师聚焦湖北,纵论国内外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深刻阐述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探寻健康的湖北城镇化发展径。

  专家们的精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视野开阔,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对于湖北城乡统筹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具有很大的作用。现将专家,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值此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加快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抓紧制订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省邀请各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湖北城镇发展大计。这是湖北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作的一件盛事,也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后国际金融危机历史条件下,我国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抓手。对湖北的发展给予厚望,赋予了重要历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湖北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地理得天独厚。近年又迎来了国家新一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加快推进城镇化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自2005年总视察湖北以来,湖北省委、省围绕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要求,把推进城镇化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抓手来抓,全省城镇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009年达到了46%,在中部六省位居前列。但这个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增长速度也低于中部其他省份。湖北的城镇化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到了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关键历史时期。加快推进湖北城镇化进程时不我待。

  为了加快推进湖北省城镇化进程,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越,省委、省立足实际,以“两圈一带”战略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镇化,加快了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步伐,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积极推进仙洪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等一系列开创性的示范工程,为走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探索试点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推动城镇化的工作责任重大、光荣,仅仅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还有许多需要学习、需要完善、需要创新突破的地方,还需要许多有识之士来出谋划策。举办此次高峰论坛,旨在使我们对湖北的省情有更加深刻地认识,保持更加的头脑,有利于科学决策、决策,使我们更加开阔视野、拓宽思;有利于用更高的思维和更长远的眼光选择适合湖北实际的城镇化发展子,使我们更进一步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制订主动有序、差异化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今天,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学者、专家都是研究城镇化问题的权威,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规划大师本着实事求是的畅所欲言,为湖北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言献策、送宝。会后我们将认真学习研究各位的真知灼见,更进一步在全省上下形成新的共识;认真消化各位的箴言良策,吸纳到工作中去,落实到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工作实践中。

  相信有各位专家的指导,有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湖北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一定会稳步推进,湖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在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要使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我省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凝聚共识、聚集力量,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已作出部署,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作时不我待。特别是我省正处于实现“弯道超越”的历史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尤为紧迫。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是推动湖北新一发展、大建设、大崛起的强大引擎。

  据专家测算,在城镇化进程中,每增加1万城镇人口,可直接带动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投资8亿至10亿元。此外,城镇化还可以拉动消费、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城镇化,将牵引着湖北经济列车平稳快速前行,为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推进城镇化,规划是先导。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作为编制《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的牵头单位,正在积极筹备和推进各项工作。目前我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按照“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已全面启动,有序推进。近期省委省还将出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省各级各部门推进我省城镇化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营造全省关注城镇化、参与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的良好氛围,省举行了推进湖北城镇化高峰论坛,邀请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研究领域里的八位专家学者作报告,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国内外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充分认识湖北城镇化与城乡建设现状,以利于集思广益、拓宽思,下决心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上迈出更大步子,把湖北省城镇化规模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研究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城镇化,国内一些知名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也正在应邀开展广泛的调查,荆楚大地即将迎来新一轮城镇化建设,重铸辉煌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信心百倍,满怀,只争朝夕,奋勇争先,在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进程中,以人为本,加快科学发展,努力推进绿色、特色、新型城镇化,尽快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城市群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地方和中央的关注。这当中有一个争论,就是属于国家经济地理的中心地位的武汉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级的中心?武汉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能不能恢复昔日“九省通衢”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我认为,一方面在地理上它有机会,另外一方面也恰恰是这种地理的中可能会使它在国家一级枢纽的竞争当中边缘化。所以,机会和风险同在。

  事明,凡是大城市发展得好的省区,它的省域经济就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一些;凡是大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的,省域的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如何提升大城市的地位、功能和承载力?关键在于服务业、交通物流和宜居性。这三点往往是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像武汉这样的传统的工业城市容易忽略的。5年前,我曾与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的主要领导讨论过关于航空枢纽的问题,当时郑州非常热烈地响应了,而且很快启动了郑州机场地区的规划和航空港地区的发展。其实当时我的想法是,中部地区应该会出现一个航空枢纽,从区位上看,最有机会的是郑州和武汉。这件事情我觉得郑州做得非常的好,反应得非常快,而且很成功。航运也一样,就在5年前,还讨论过“是长江抛弃了武汉,还是武汉抛弃了长江?”我特别想说的是,武汉必须特别注意综合运输枢纽的打造,这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区域影响,甚至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研究中部地区六省的百强县,我惊讶地发现,16个进入国家百强的县,湖北一个也没有。在郑州周围有将近30个中部六省百强县,其中国家百强县就有7个,而在武汉周围,一个国家百强县也没有。初期,武汉和郑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个城市,但是这几年,郑州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区域的影响远远强过武汉。为什么?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同。郑州更加关注的是服务业的发展,而武汉仍以钢铁、汽车为傲。武汉要尽快实现从一个工业城市向一个真正综合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的。

  最近几年,我差不多有1/3的时间,是在应对国家的一些重大灾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再到最近的舟曲泥石流,城镇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了,这对于我们城镇化中的一些习惯思维,应该有所反思。

  以湖北省为例,我国两大重要水源,一个丹江口水源,一个长江三峡水源在湖北境内,汉江、长江贯穿全省东西,长江分洪区也在湖北,它是国家防总直接调度指挥的一个区域,十分重要。那么,在这样一个如此关键的区域,城镇应如何发展,空间该怎样布局,值得认真思索。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湖北曾经发生过地震和四级地震,如果不发生大地震,相信所有的人都不会去关心城镇空间布局问题,只有当灾难发生时,我们才会有切肤之痛。

  对资源承载力的,一方面是农耕社会条件下的所谓人均耕地的概念,另一方面,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人口的聚集能力到底怎么样,尤其是在山区,在不宜居住的地区。鄂西的山水虽然很美,但从安全的角度看,十分凶险。鄂西有大量在山谷属猪的属相婚配表中间的“夹皮沟”类型的城镇,易受滑坡、泥石流危害,这样的城镇应考虑搬迁。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们去现场查看时发现,其实古人在这里建一个城市没有错,但是现代人把这个几千人的城市扩展到几万人,这就犯了致命的错误。这个明代就有的古城——舟曲,当时几千人的规模放在这里是安全的,但是随着这个城市向东西两翼发展,就延伸到了三眼峪和罗家峪两条泥石流灾害地区,西边还有一个20多年来从没有消停过的塌方区,可谓险象环生。所以,今年夏季洪水、泥石流带来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湖北城镇在选址时一定要严把地质关,防止“舟曲悲剧”重演!

  湖北是全国发展条件非常优越的地方之一。湖广熟,天下足。湖北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重要作用;“九省通衢”的地理使湖北成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汉口从全国四大名镇到东方的;湖北的楚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湖北历来是、军事中心。

  然而,以来,湖北的地位退居中游,整体处于国家发展“边缘”,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城镇化增速低。城镇群竞争力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慢。中部六省中地位下降,2003年至2009年,连续6年“全国百强县”中湖北榜上无名。武汉全省独大,但大而不强,带动力弱。省域中部塌陷,荆州(沙市)曾在1985年地级市评选中排全国第二位(上海是第一位),现在掉到150位。以荆州为代表的江汉平原中部的落后,是湖北省落后的重要原因。

  进入新世纪,湖北的地位又有新的变化,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回归到中枢地位,重启崛起之。湖北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列为先行先试的“两型”示范区,武汉还被国务院确定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湖北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是城镇化。也就是说,湖北的发展首先要把城市作为一个空间载体来发展。湖北省委、省提出的“两圈一带”是一个宏伟战略。两圈的概念,实际是一个空间划分的概念,东边是武汉城市圈,西边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但是,鄂西是文化山地,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城市圈的概念,如果变为一圈两群,即武汉城市圈、“宜荆荆”、“襄十”城市群,带动湖北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引擎作用将更加凸显。

  湖北省委、省提出的长江经济带的概念很重要。但是,湖北的长江岸线是有一定缺陷的,因为百里荆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区,所以无法开发,而现代经济带的发展主要依托快速交通、现代交通。因此,我,把湖北的沿江经济带扩大到中部地区,形成长江中游城镇连绵带。这样湖北城镇空间格局就形成“一圈两群一带”的架构。

  我一直为武汉退居到全国一个比较不受重视的地位而感到遗憾。无论从什么方面讲,武汉都是全国的中心。因此武汉的发展不是湖北的问题,而是全国的问题。但是,在整个国家发展计划里,五大中心城市(、天津、广州、上海、重庆)里没有武汉。没有武汉的发展、中部的崛起,就不会有中国的腾飞。因此,要提升武汉竞争力,定位武汉为国家中心城市,扩大武汉辐射能力,紧密武汉城市圈内部关系。

  此外,解决中部崛起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江汉平原的发展。3万平方公里的江汉平原不能迅速崛起,湖北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省份就非常困难。湖北省委、省提出两个副中心,宜昌和襄樊,我认为要加上两个副中心,将荆州、黄石提升为新的副中心。

  湖北的发展,不光要依靠单一城市,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城市区域,也就是一个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形成的区域。所以,在提升荆州地位的同时,要加快培育天仙潜城市组团和孝随京城市组团,这样,中部“凹陷”的问题会得到解决,湖北城镇化一定会加快发展,湖北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世界城市化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些“城市病”,深深困扰着人们。那么这些“城市病”的症状如何?又该怎样防范呢?

  这个“城市病”最重要的表现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在家中,从而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弱化,农村生产力下降。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使投资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城市,而农村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成为一个薄弱点,这样就形成农村社会发展不足的问题。

  2008年、2909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大规模农民工春节前就回乡了,但是回去以后,他们没有活干,春节以后他们又回到城市,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万亿投资投下去,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吸纳了农民工,到了2009年9月又开始出现民工荒,今年春节后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民工荒。

  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农民工进城是单向的,他们不再回去了。如何解决农村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统筹的问题,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农民工的市民化来带动新时期的城镇化发展,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为城市化开拓新的空间。

  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用不变的工资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而劳动力转移停滞的时点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现在我国出现的大规模劳动力短缺、农民工工资连续六七年迅速上涨等现象,证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意味着,不再可以不涨工资而得到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刘易斯的两个者费景汉、拉尼斯补充刘易斯理论时,提出了一个概念叫食品短缺点,即当劳动力转移的幅度加大时,再转移农业,就开始缺劳动力了。很显然,如果不是伴随着劳动力转移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话,一旦“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就可能会陷入到食品短缺点。这样就会穷人,他们买不起食物,会造成通货膨胀,引发社会动荡。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过去过分依赖于制造业,过分依赖于第二产业,因此现在要转变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并非对全国都适合。比如,沿海地区在制造业高度发展以后,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提高,其比较优势逐渐,这是否意味着部地区也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呢?

  其实不一定。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已从沿海地区转向部地区。湖北的城镇化不能忽略制造业,不能忽略第二产业,制造业仍然应该成为湖北的重要产业支撑,这样才能避免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城市发展应该是产业多元化、多样化、多极化。中部地区未来仍然可以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甚至到高收入的跃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人口红利大有潜力。

  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新移民被被而产生的贫困现象,不是中国特有的。这些人没有城市的正式身份、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就业不稳定,变成了城市边缘人、蚁族。这不仅在上不,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一个国家在中等收入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社会不安定的,而这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多半来自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不均等、公共政策安排不平等。

  造成新移民贫困现象的原因,在于他们的身份,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户口。因此,应该以户籍制度作为一个突破口,来引导新移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新移民尽快地融入到城市之中,将农民工市民化,给予他们相同的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城镇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协调以及它们的关系特征等问题,是城镇化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制定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依据。

  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是高度关联的。总体看,目前湖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称的。与沿海地区、沿海省份相比,湖北城镇化水平是不高的,甚至是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湖北省的工业化程度还偏低,2000年后的发展速度与其它中部省份相比有一定滞后,尤其是县域经济、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湖北的工业产业层次较高,总体呈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湖北省制造业的用工人数相对不多,对城镇化的拉动也就较为有限。据测算,2008年全国制造业的就业贡献率为29%,沿海发达地区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高达42%,而湖北省仅为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本地产业发展的吸纳能力不足,必定导致外迁人口规模急剧扩大。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湖北省外出半年以上人口达1219万人,其中省内迁移463万人,跨省迁移756万人,省外迁入人口44万人,净迁出712万人。

  农村的许多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均受益,但是,我认为这属于“次优”模式。说它是优,因为有这么多就业岗位,有这么多人外出就业,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同时也为家乡带来了收入,可以在本地消费,在本地支出家庭生活,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但是呢,又说它是次优,因为这个人口红利本地没享受到,很大一块是被“流入地”享受到了,因为税收都在流入地。此外,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年纪大了以后,可能大部分还得回到湖北、回到老家,那么这个负担最后还得到湖北。

  因此,新型城镇化应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城镇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包括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积极、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显得非常重要。既要鼓励异地挣钱,本地消费;更要鼓励异地学艺、创业,本地发展。要制定促进“回流”的战略和政策。

  湖北省内的地域差异明显,应针对区域条件和发展资源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对指导湖北省的全局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不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东部和西部城镇的发展条件差异巨大,即使在武汉城市圈也存在着明显的内、外圈差异。因此,各个区域层面的发展差异决定了“两圈一带”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支持,也需要更适宜的空间结构来支撑。

  为此,我们提出了“深化两圈一带,建设三圈两带”的战略深化构想,即将武汉城市圈进一步细化为“武鄂黄黄都市连绵区”、“区域城市群”和外围“山区城镇带”;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进一步细化为中部“宜荆荆襄城市圈”和西部“十神恩生态圈”;对长江经济带则应考虑汉江支流的存在,宜进一步细化为“长江(干流)经济带”和“汉江(支流)发展带”。

  综上所述,对湖北省的城镇化水平、质量要有科学的认识;湖北要加快产业和经济发展,夯实城镇化的基础;要制定不同的城镇化战略与目标,形成复合的战略体系;要控制区域差异,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来我国城镇化稳步上升。1978年我国共有设市城市193个,建制镇2176个,城镇化率17.9%,全国城镇人口1.72亿;2009年我国共有城市655个,建制镇20000多个,城镇化率达到46.6%,全国城镇人口6.22亿。

  可以说,我国城市化基本上是健康的、正常的。我国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对外的中心,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城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主导和动力作用。

  一、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之。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最大的农民大国,我国现在还有7亿多农民,“三农”问题是根本问题。目前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是实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途径就是城市化。

  推进城市化,并不是不发展乡村,更不是要把乡村都“化掉”,而是城乡共同发展,消除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城乡是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形态,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没有乡村。国家现代化,需要的是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同时都发展起来。如果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城乡)不同待遇的区域和,城乡是分割的两种社会,这个国家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化是为了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是我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二、要积极稳妥。态度要积极,步伐要稳妥。要质量。中国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国家经济社会结构非常深刻的变化过程。由于我国人口和农民数量非常巨大,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家又处在的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化过程必然是渐进的,对其过程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

  发展速度不求快。城市化发展不是越快越好。全国城市化每年平均增长0.8%-0.9%就意味1000万人进入城市。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年均增长要求是0.8%,这个要求比较切合实际。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大约需要转移近1000万人。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可能突破50%。

  在城市化必要的发展速度的同时,今后需要注重提高城市化的质量。首先就是逐步让已经进城的农民工真正成为市民,并享受其有关待遇。这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首先的要求。

  三、辩证认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济是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市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民进城能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城市化的水平才有经济根基。所以,城市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表现。

  同时,我们又需要认识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特别是在城市化滞后的情况下,这种动力因素常重要的。

  湖北现有城镇802个,其中建制镇740个,平均镇区面积2.33平方公里,平均镇区人口11189人,其中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有108个。推进湖北省城镇化,小城镇发展是关键之一。推进小城镇行政体制成为重要的举措。

  当前,湖北小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模小难以发挥作用,全省现有735个建制镇,平均规模不足1万人,很大一部分城镇人口在3000人以下;二是镇职能缺失,当地工商管理、教育、卫生、水利等由上级县市监管,镇并无审批权与话语权。不下放导致无法自主进行城镇管理和城镇建设,发展地方经济;三是财政体制不顺,城镇发展的造血功能不强,目前镇级财政体制为“乡财市管”,无预算权,当地乡镇收入全部上缴,由上级按地方预算下拨资金用于乡镇建设;四是土地政策制约小城镇发展,城镇建设缺乏用地指标。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湖北省城镇发展战略中,首先,应推进强县战略,积极发展县城。按重点发展县城,同时在每一个县选择1-2个县域副中心镇进行发展。对于鄂西、鄂东北等山区发展基础较差的县城,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提升综合实力,尽快赶超全省平均水平。其次,大力培育县下市、中心镇和特色镇。全省规划建设15-20个县下市,实施放权强市战略,按县级行实施管理;80个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和财税体制,增强小城镇的产业、人口、资本的集聚能力,按小城市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人口规模5万人以上、建成区6平方公里以上的县域副中心;在全省规划建设100个左右人口规模3万人以上、建成区4平方公里以上的特色镇。

  按照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原则,推行县(市)行政管理体制试点,撤并部分乡镇,鼓励归并较小的乡镇,平原县市建制镇人口不得低于三万人规模,山区县市建制镇人口规模不得低于一万人规模。

  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区、街(镇)的管理职责。在经济发达、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撤销乡镇建制推行县村两级行政管理体制试点,或推行县下设市模式试点。

  我国设市模式有三种,一种是切块设市模式,该模式为1984年前设市的主要模式,比如黄石、大冶,就是这样切块来实施的。第二种是多中心组合模式。第三种是整县改市模式,该模式为1984年以后的设市主要模式。

  多中心组合模式一般只适合少数布局分散的工矿城市,切块设市效果比较好的仅县城的区域性中心镇,即使是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阻力也比较大,因为县级普遍反对,整县改市也有明显的弊端,其根本出就是县下设市,既克服切块设市弊端,又解决整县改市的矛盾。

  县辖市设置是必然趋势,它具有5个优点,能够保持县级行政区划相对稳定;有利于实行市县(自治县)分等、分类管理;有利于区域协调和区域合作;减少同级行政区分割;有利实现地方目标。

  但是,县下设市这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种设想,需要突破许多制度障碍和制度创新,可以作为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小城镇行政体制试点,目前还不适宜大规模铺开实施。

  今年以来,“事件”频发。据统计,2010年中国灾难比去年增加1倍,仅上半年发生102起;上半年每月至少发生10起工业事故,比2009年增加50%。

  环保部监测的440个城市中半数出现酸雨;超过1/4(或一半)水源不适合饮用;100多个城市经常断水;400个城市出现过临时断水。

  今年7月份全国发生4起重大事件:7月3日,福建紫金山金铜湿法厂废水流入汀江;7月16日,大连新港码头输油管道起火爆炸;7月28日,市吉县化工厂7000只物料桶被山洪冲入松花江;7月28日,南京塑料四厂丙烯管道被挖破爆炸,后又接连发生管道被挖断事故6次。

  刚刚过去的8月,也是灾难不断。8月7日,太原山西人民医院急诊楼突然垮塌,缘于地基被泡软;8月16日,伊春乌马河鞭炮厂爆炸,死20人,伤150人;8月7日,甘肃舟曲县城泥石流重大灾害,死亡1000多人。

  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事件的发生?简单概括一下,无非是、这两个原因。,这个不好控制,像泥石流就是,来自于自然的因素。,就是人为的因素,是人的行为造成的,这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初步分析这些事件,一部分由于,多半出于;一部分是诱因,是主因。

  由于人的不当行为而造难的,大体上有以下几类:一是管理失职,如有毒污水泄漏、地下管道误挖等,发生的7000只物料桶冲入松花江里,主要原因是疏于管理;二是选址不当,这是规划管理的问题,比如伊春乌马河鞭炮厂布局在木材厂旁边,这不是火上加油吗?三是疏于防范,城市建设中新开发项目不重视地质调查,这是近几年普遍存在的问题,如2009年市新开发住房小区发生滑坡倒房,造成伤亡事件,就是规划前不重视地质勘察;四是应急不力,缺乏必要的救援和备用的设施,这个常常发生,比如,伊春和鞭炮厂爆炸两个事件发生,伊春的远远不够、救火车没几辆,还要从等其它城市调,这能来的及吗?

  大部分发生在城市的事件,几乎都伴随着违法违规行为,不按法规、标准办事。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不出事则罢,一出事都是危害性很大的事。

  最近,工信部发表关闭高耗能、污染、落后产能企业2087个的“”,并限定9月底以前关闭。这常有力的措施,看起来态度很,但令人怀疑是否能顺利执行,

  另外,国土资源部发布2815闲置土地的“”。这个我非常赞成,但也有一点怀疑最后能执行多少,不过,发布比不发布好,希望我们国家能逐渐正规,避免更多人为因素造成的事件的发生。

  最后,我国家组织地方进行一次全面的城市安全隐患的检查。发改委、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进行指导,防患于未然。这有点像人口普查一样,既然国家能拿出几十个亿来进行人口普查,我想也可以拿出一些钱来,进行一次城市安全隐患的普查。

  城镇化的过程除了产业集聚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口集聚。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的一个现象,而且在转移过程中这种候鸟式往返流动,构成了中国城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明显减少;三是用工短缺问题不断出现,从2003年开始,直到金融危机爆发,用工短缺问题愈演愈烈;四是农民工工资收入快速增长。

  农村劳动力市场发生的这些变化,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由于用工减少,机械替代劳动,或者说资本替代劳动,有效地节约了农户经营成本。有一个粗略的测算,由于机械化的应用,平均每户农民每年大概节约500块钱,这大体相当于农民家庭经营种植业收入的10%左右,对农民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实现机械化,现在终于出现了机械化势头。

  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约在9000万,但因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对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到2015年前后,剩余劳动力数量大体会保持在7500万左右,因此,我国中长期仍处缺工状态。不仅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供给的素质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存在偏差,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的劳动力在增加,到2015年,40岁以上的劳动力可能会占到农村本地劳动力的2/3,5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可能会超过50%。这个年龄的劳动力,要想去市场上就业,面临的困难会更多。

  因此,我国应适合农村劳动力供给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目前,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第一产业占P的比重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占P比重为10.3%,而第一产业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38%,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的问题十分突出。

  2000年,我国开始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工业发展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之。这对于提升国家产业高度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适应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利。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当前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工业重型化的趋势不断加剧,2000年至2008年,我国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从60%提高到71%,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带动就业能力比较差;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现在只有42.6%,在过去3年里只提高了3个百分点,这个比重不仅仅低于发达国家,同样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2000年,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是中部的2.24倍,到2009年,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了2.45倍;四是城乡发展机会不平等,2000年至2009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从20%下降到了13%,农村的发展能力也在不断弱化,这样也了就业机会的扩大。

  所以,从工业化战略上看,我国下一步应该适当做出调整,在推行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高度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注重部地区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包括产业转移,给他们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