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医学 > 藏医论文

美丽在舟曲——记军区第七医院医疗队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8-9 3:19:26 人气: 标签:舟曲中藏医院院长
导读:和兵妹妹在机房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军区第七医院医疗队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夜以继日抢救生命,千方百计为民解难,树立起模范医疗队的良好形象。第七医…

  和兵妹妹在机房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军区第七医院医疗队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夜以继日抢救生命,千方百计为民解难,树立起模范医疗队的良好形象。

  第七医院组建于1948年,60多年来常年深入甘南草原、四川阿坝、青海玉树等藏区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先后医治病人30多万人(次),被誉为“草原人民的吉祥”。

  8月8日5时,医院接到上级紧急抽组医疗队赴舟曲救灾的命令。院长曹建新立即启动应急机制,不到半小时,一支34人的医疗队便携带价值20多万元的急救药品火速向灾区开进。

  从临夏到舟曲,山高、险、弯急、坡陡。队员们一心救人,为早一分钟抵达,他们一疾行过隘,一到舟曲县城春江广场便开始接治大量伤员群众。

  此时的舟曲正值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酷热难耐。队员们一听说哪有幸存者,抬起担架就拼命往搜救现场跑。

  队员们的衣服被热汗浸透、捂干,再浸透、再捂干,衣背上印满了斑驳的盐碱痕迹,先后有3名队员出现中暑脱水症状。但他们说:“只要能更多的生命,就是热死累死也值!”

  因水源污染、食物短缺,出现消化道疾病的群众激增。57岁的消化科主任王普选,在烈日下的接诊点上一站就是半天。汗水顺着他斑白的发尖滴下来,落在被烈日灼伤的脖颈上疼痛难忍,可他一门心思治病救人。

  白天帐篷里温度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如同蒸笼。副院长鲜耀国半跪在地上抢救的队伤员何强新两个多小时。等他起身时,地面上印下了两个膝盖的水痕。

  第七医院及时调整救治方案,派出3支巡诊小分队深入搜救现场,为情绪失控群众进行伴随式心理救助,向他们传递温暖和坚强。

  在重灾区月圆村的一处废墟上,62岁的藏族老阿妈郭凤珍几次哭昏过去。灾难发生时,她的老伴和唯一的儿子被泥石流包裹在废墟下。

  军医王永录半跪在老人身前,像儿子一样紧握住老人的手,帮老人擦泪,给老人喂水。老人也紧紧抓住他的手,就像抓住了儿子的手一样。

  经过医疗队员精心疏导、温情抚慰,先后有40多位情绪失控的群众趋于稳定,主动接受了饮水,有26人在亲人陪伴下来到医疗队接受治疗。得到救治的受灾群众流着泪说:“是他们给了我坚强,给了我下去的勇气。”

  对人员家属来说,积极有效的救援行动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每当听到幸存者的信息,医疗队员便格外激动,扛起担架和急救药品就往搜救现场跑。

  8月10日中午,北街村一位被埋废墟长达60小时的老人刘马兴代被救援官兵救出。守在救援现场10多个小时的医疗队员马上展开急救,最终把严重脱水、危在旦夕的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应急救援阶段结束后,大批医疗队回撤。第七医院医疗队成为留驻在县城人口最为密集的春江广场上的唯一一支医疗队,任务区的常住和流动人口超过1万人。

  从8月12日开始,第七医院派出多支巡诊小分队,主动到重灾区及周围村落进村入户开展巡诊。这些天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月圆村、东关村、北关村等4个村庄和10多个救治点。

  由于交通阻断,队员们背着药箱、抬着担架地在淤泥废墟中穿行,每天走30多公里的。有的鞋子被污泥糊住,有的脚上打起了血泡,但只要能多救治一名群众,他们就无比欣慰。

  长王俊瑗和汪乐毅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回来。尽管累得腰酸背疼,她们却说:“只要心不累,人就不累。看到群众从我们手里吃上了药、输上了液,什么苦啊累啊都没有了。”

  姑娘叫刘春花,家里房屋被泥石流摧毁,父母和弟弟妹妹全部遇难。在深圳打工的她不吃不喝3天火车赶回来,哭着在废墟上徒手扒了一夜,因又困又饿加上极度悲伤,昏倒在废墟上。

  队员们赶紧对她展开急救,并迅速抬回医疗队治疗。长朱文芳和黄育会整夜守在身旁。刘春花醒来拉着朱文芳的手,哽咽着说出了第一句话:“姐姐,谢谢你们救了我,今后你们就是我亲人了……”

  医院副院长牛三元告诉记者,截至23日,医疗队共救治伤员群众2600多人,走村入户巡诊治疗4000多人,开展心理疏导服务2800人,发放各种药品价值14万元。

  一位曾被医院军医治好伤病的藏族妇女,听说救命来救援,跋山涉水从四川阿坝赶来,为医疗队送来了一篓鲜菜。

  一位开饭店的小老板,得知医疗队没地方开伙做饭,把自己的饭馆腾出来免费让官兵用,自己还动手为官兵们炒菜做饭……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