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药学 > 药品论文

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提名人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5-24 18:09:15 人气: 标签:药学毕业论文格式
导读:王婧,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病理生理学系副主任,兼任生理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

  王婧,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病理生理学系副主任,兼任生理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980年3月生,人,罗彻斯特大学博士。王婧,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病理生理学系副主任,兼任生理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980年3月生,人,罗彻斯特大学博士。

  王婧长期以来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领域研究工作,具有多项突破性。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免疫球蛋白E(IgE)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首次确立氯化钠协同转运蛋白(NCC)作为白细胞介素IL18的新受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新机制等。在Nature Medicin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相关领域上表第一作者论文13篇,责任作者论文3篇。2011年入选美国心血管协会优秀青年科学家;2012年获哈佛大学医学院优秀华人科研;2013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15年获“青年教师基金”;2016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吴志生,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市中药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方向负责人。1983年12月生,福建泉州人。

  他在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可靠性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取得创新。引领了我国中药生产过程分析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中药生产过程实时检测多变量误差处理的方法原理,发展了多变量误差处理的检测可靠性理论;突破了传统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诸多技术难点,开发了中药功效指标的在线检测技术、数据的信息融合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若干关键技术;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点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核心论文近100篇,SCI 源50余篇,授权专利2项,出版规划教材1部和著作2项。入选了科技新星人才计划和北中医首批优秀青年人才计划,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十大论文等多个项。

  夏宁邵,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传染病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等职务。1964年7月生,湖南宁乡人。

  他创造了全球首个戊肝疫苗和大肠杆菌类病毒颗粒疫苗技术平台。他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戊肝疫苗并在中国上市,目前正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一带一”国家开展戊肝疫苗注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PQ认证,推动戊肝疫苗的国际化;他创建了全球独有的大肠杆菌类病毒颗粒疫苗技术平台,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应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研制出重组类病毒颗粒疫苗,在真核表达系统之外开辟了疫苗研制的新途径。主持研制的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1项,诊断试剂获得48项中国CFDA注册证、11项欧盟CE认证、2项WHO PQ认证和1项许可证;发表SCI论文207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中国专利金等项。

  肖桂山,大连理工大学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药理学科带头人、美国科瑞顿大学医学院教授及大学分校Hirshberg胰腺疾病中心名誉教授等。1963年8月生,美籍华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酶学博士。

  他多年面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高效低毒抗癌生物制剂的开发需求展开深入研究,在理论还是技术方面都取得了诸多居于国际领先的创新,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包括建立开发癌症新药验证模型、药效药代整合技术,为解决临床疑难诊断、高效生物制剂开发周期长等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等。近5年发表期刊论文 50篇,SCI收录 45篇,被多种综述期刊论文大篇幅评述或引用。回国致力于带领团队在相关领域获取一批原始创新,通过多种沟通和交流合作形式在国内外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曾连续5年5次获得科瑞顿大学杰出学者,两次获得蛋白质组会议最佳论文,入选美国科学及医学名人录等。

  徐寒梅,中国药科大学多肽药物创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海洋药学教研室主任及专业负责人,兼任江苏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理事等职。1966年4月生,南京人。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士。

  她为推动我国创新多肽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不渝地在努力。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合成了抗肿瘤多肽安替安吉肽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肽;成功转让三个一类创新多肽新药到企业进行产业化;建立了国内较全面的多肽数据库,自主设计了6大功能多肽软件,点击率已经近万次,产生了较大社会效益。2015年及2016年成功主办了2次大型国际会议,特别是作为之一,主办了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多肽会议,促进了中外多肽行业的交流与合作。近5年先后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市领军人才、南京市科技创业家等励和称号。

  许健健,合肥工业大学研究员、控释药物研究室主任,安徽中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安徽民生肿瘤研究院理事长。1954年1月生,安徽无为人。合肥工业大学高化工学士。

  他和研究同事自主原始创新,避开全世界口服、血液给药的新药研发主流模式,研发了细胞外组织液中直接药物的抗肿瘤植入剂系列新药,给临床探索区域性缓释化疗治疗癌症新方法打下了基础。经过23年的艰苦奋斗,研发的6种植入剂新药被国家批准进入临床。其中氟尿嘧啶植入剂于2003年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属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第一个抗肿瘤植入剂新药,至今仍为国内外独家产品。14年来已在全国600余家医院使用,累计受益患者约60万例,使中国在消化道肿瘤术中区域性缓释化疗方面处于全世界独特地位。获安徽省科技进步等。

  杨得坡,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工程中心主任。1962年4月生,河南人,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博士。

  杨得坡是现代中药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长期从事中草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他从植物或动物中获得化合物单体1000余个,包括100余个新结构化合物;发现苍蝇幼虫可以作为生产新型生物柴油的原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并由此获得了2013年国际埃尼提名。先后创立了“广东省现代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中山大学=悉尼大学中医药联合研究中心”,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高新区专项等多个重大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46件,包括已授权的欧盟专利1件,其中13件已实施产业化或以许可的方式在企业使用,并产生很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杨静华,山东大学癌症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肿瘤科研究室主任。1959年6月生,陕西人,大学博士。

  杨静华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他先后从师于著名生物学家Tom Maniatis和诺贝尔得主Richard Axel,是最早发现双链RNA编辑酶与生物功能的研究者之一。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大学从事dsRNA编辑及其在先天性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机理和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Science等上发表过相关论文。回国后,他在双链RNA的生物功能、先天性肿瘤免疫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研究结果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在FASEBJ等著名上。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等多个重大课题,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一等,美国国立卫生院的青年职业发展基金、SusanKomen乳腺癌基金会的研究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

  尹长城,大学医学部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分析中心电镜室主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冷冻电镜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学会低温电镜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1958年1月生,辽宁人,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生物物理学专业博士。

  他以冷冻电镜为手段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研究了肝炎病毒结构,为基于结构的疫苗研发做出了贡献;研究了钙通道结构,为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并治疗肌肉相关重大疾病包括心脏病奠定了基础;策划了中国国家蛋白质基础设施冷冻电镜平台的建立和设计,为我国一系列重要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研究(包括施一公的剪切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蛋白质计划”课题等多项;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大学医学部优秀人才励计划等。

  余科,复旦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药物创制产业化开发中心生物部主任。上海药学会药理专委会委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956年生,上海人。

  她长期从事癌症研究与创新药物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研究;她瞄准mTOR相关领域的药物开发,对全球首个mTORC1剂TORISEL在2007年的FDA获批上市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荣获美国化学学会工业创新最高等“HeroesofChemistry”。2010年回国后开展了多项引领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发课题,迄今已完成CFDA临床注册3项。其中,SCC-31是余科团队与上海药物所沈竟康课题组联合研制并由知名企业接任的一个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抗肿瘤1.1类候选药物,2016年由绿色通道获得CFDA批准成为国内唯一的该机理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并在2017年申报进入美国临床试验,将国内的创新推向世界。在生物药研发方面,余科团队通过对癌症相关基因组学的研究和靶标发掘,研制了一个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原创治疗抗体及药物偶联物,该品种有望进入临床试验,实现产品开发的国际领先地位。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