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药学 > 西药论文

国家科学技术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23 13:53:08 人气: 标签:中西药配伍禁忌探讨
导读:高月,杨明会,范骁辉,王宇光,程翼宇,高秀梅,梁爱华,宁志强,王书芳,苗明三,马增春,张晗,肖成荣,陆倍倍,谭洪玲中药安全性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

  高月,杨明会,范骁辉,王宇光,程翼宇,高秀梅,梁爱华,宁志强,王书芳,苗明三,马增春,张晗,肖成荣,陆倍倍,谭洪玲

  中药安全性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大科学问题,毒性成分复杂,致毒机制不清,综合、系统的技术平台缺乏是制约中药产业的瓶颈。项目历时10余年,在国家多个重大项目的资助下,最早创建了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并成功用于中药的毒性成分确认、致毒机制解析、经典理论、创新药物研发,促进了中药毒理学的发展。主要创新点有:

  (1)国际上率先创建了系统配套的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建立了包括中药早期毒性发现的基于药物毒理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相融合技术;中药量毒关系研究的毒性评价方法,中药相互作用研究的基于药物代谢酶与受体通的快速筛选等多种集成技术,特别是建立了适合配伍禁忌、质量控制、致敏物质发现的中药毒理学研究新技术,形成了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体系。

  (2)系统了常见不良反应中药(中药注射剂、马兜铃酸类、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类、含重(类)金属类、外用毒药类、“十八反”和左金丸)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代谢特征、配伍禁忌和毒性机制;发现了10种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特点,促进了中药毒理学学科的发展。

  (3)了中药毒性的生物学机制。发现了甘草通过激活PXR受体加速中药毒性成分代谢,从而“调和诸药”的生物学基础;发现CYP1A2基因表达可降低马兜铃酸类中药毒性的新机制;发现千里光通过生物碱热休克蛋白表达与胚胎毒性发生的关联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4)了中药配伍禁忌的经典理论。首次从毒性成分和药物代谢酶角度了中药配伍“反”与“不反”的科学本质;从离子通道和儿茶酚胺调节角度了中药寒热配伍及其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促进了中药配伍理论的创新发展。

  (5)支撑了创新药物的研发并研制了8个中药新药。基于毒性早期预测平台发现了11个具有PXR受体激活特性,表征了中药早期毒性的化合物,降低了新药研发因安全性淘汰的风险,促进了新药研发进程,研制了2个Ⅰ类、6个Ⅵ类中药新药。

  主要标志性包括:(1)获军队、省部级、行业学会科技进步一等2项,二等4项;(2)申请发明专利14项(授权4项)、获软件著作权4项;(3)发表论文252篇(SCI论文82篇,累计IF 202,IF3.0论文27篇),他引1567次(SCI他引436次)、单篇最高他引65次,主编专著15部;(4)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7次、国内会议21次;(5)创新药物8个(Ⅰ类新药2个,获中药Ⅵ类新药证书1个、新药临床批件5个),保健食品1个,3个新药被作为军队特需药品装备部队;(6)新增利税21.36亿元。

  项目首次建立了系统的中药安全性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平台,丰富和发展了中药传统配伍理论,加速了中药新药的研发进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军事和经济效益。

  高月,中药药理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中药药理、毒理和军事药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复方药理和抗辐射药物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

  1. 率先创建了系统配套的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形成了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体系,并成功用于中药的毒性成分确认、致毒机制解析、经典理论、创新药物研发。系统了7大类常见不良反应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代谢特征、配伍禁忌和毒性机制;5味有毒中药外用功能被2010版《中国药典》采纳;发现了10种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特点;首次从毒性成分和药物代谢酶角度了中药配伍“反”与“不反”的科学本质;了中药配伍禁忌的经典理论。所建立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对中药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系统研究了不同照射剂量动物损伤的本质,确立了用于天然药物评价的动物筛选模型和评价标准;首次建立了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化学组学结合研究复方抗辐射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方法和技术平台;探讨了天然药物抗辐射作用机制,从天然药物中发现并研究了对低剂量辐射和放射病后期恢复确实有效的药物,研制了抗辐射新药。研制的军队特需药品在多次突发灾情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军事和社会效益。

  3. 首次提出了基于系统生物学研究方剂“方-证“关系的学术思想,并在中药复方四物汤等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对四物汤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配伍规律进行了详尽、合理的阐明。发现了四物汤补血的有效物质基础,确定了四物汤新的有效活性部位,重构了基于有效成分的新组方,首次发现了果糖和芍药苷的补血活性。

  4.针对国内尚无低剂量辐射损伤药物评价的动物模型和评价标准,根据低剂量辐射损伤的特点,分别在整体、组织、细胞和水平四个层次上进行了系统观察,尤其在DNA 的各种改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互换和染色体内交换等方面,首次建立了低剂量辐射损伤药效学评价指标,并完成了刺白胶囊防治低剂量辐射损伤的新药临床前评价研究。

  2005年被评为全军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2008年享受特殊津贴。目前以第一完已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2项等。获军队特需新药证书1项,临床批件1项,专利7项,发表SCI论文33篇,累计影响因子83.704。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指导博士生10名(已毕业5名),硕士生22名(已毕业11名)。负责承担国家和军队等课题10余项,现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军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杨明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现任解放军总医院中医院院长、全军中医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解放军中医药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国家科学技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军队国医名师、总后优秀中青年技术专家、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第三届中国医师、市名中医、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中西医结合贡献等荣誉,荣立二等功1次。注重发挥科研与临床的双向支撑作用,不断总结,深入研究。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军队科技二等等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成绩突出,先后招收培养博士后9名、博士研究生25名,硕士研究生37名,为全军输送了大批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被誉为“军队中医药专家的领头雁”。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保健、教学和科研工作,学识广泛,造诣高深,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中医特色鲜明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学术上主张中西医结合,以老年病为研究重点,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的诊治及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研究等为主攻方向,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相结合。尤其是在运用补肾活血疗老年病方面,较早提出了“气虚肾虚血瘀”是老年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其诊治水平和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在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方面研究颇深、丰硕,临床研究率先了中药配伍的经典理论、中药十八反“反”与“不反”的内涵,基础研究系统阐明了常见不良反应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代谢特征、配伍禁忌和毒性机制,从物质成分和药物代谢酶角度了中药配伍“反”与“不反”的科学本质,并阐释了中药寒热配伍及其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促进了中医药理论的创新发展。另外长期从事中医药学的医学研究与应用研究,并在帕金森病、放射性肺损伤、气道高反应性疾病、恶性肿瘤等方面的中医药学应用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国中医药报、解放军报、生命时报等多次报道并在业内和社会形成了广泛影响。

  项目领衔团队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研究室创建于1959年1月,主要从事急性放射病的辐射防护药物研究。研究方向是放射损伤防治药物的药效学、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和人体临床过渡研究。50年来,研究室重点研制了6304,抗110、500、522、523、8702、9803等抗辐射药物,我军辐射防护药箱的所有药品均由本研究室贡献,并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项目“战时特种武器的医学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80年代初期,为迎接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青蒿素项目的考察和合作,研究员依据国外标准、领导完成的青蒿素安全评价工作,成为国内当时最接近GLP规范的标志性工作。

  1982年,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成为药物毒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积极推动了药物安全评价工作的发展。

  90年代,丁林茂研究员接任药物毒理学实验室后,在完成抗放药研究工作的同时,承接了大量地方和企业委托的新药安全性评价工作。负责参与起草了“新药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等重要的新药研究指导文件。

  1997年,高月研究员参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首次国外GLP考察(5人专家组);1999年,丁林茂和高月教授负责共同起草了“药品研究试验记录暂行”,2000年在全国颁布实施。

  2004年,高月研究员作为5位专家组之一,参与起草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研究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起草工作,标志着该研究室在药物安全性评价方面已跻身国内首列。

  在老一辈抗辐射药物临床前评价基础上,遂步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中药与天然药物辐射防护和中药方剂配伍禁忌研究。 1999年,项目组即开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药物代谢酶机理的中药配伍禁忌研究”,为国内最早开展的有关中药毒性研究项目之一。

  2002年始,各课题组通过课题申请、委托研究、客座兼职等方式,率先创建了系统配套的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2005年,根据解放军总部安排,高月研究员师承张伯礼院士,同时兼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和河南中医学院等单位。在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扶持下,统筹并广泛开展了中药安全性的相关研究和大课题合作,并占据了领先地位。经过多年的科研协作与联合攻关,锻造了一支涵盖产学研医,稳定、和谐、共赢的研究团队,凝聚了一支以院士为顾问、导师,中青年专家为主体的优秀人才队伍,目前项目组中国青年科学家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总后“科技银星”1名,总后“技术专家”1名,天津市特聘教授1名,百名优博提名3名等。

  项目整合国内七家在本领域的优势团队,针对中药毒性评价中存在的早期预测方法缺失、毒性物质复杂和中药配伍禁忌机制不清三大科学问题,从中药配伍的经典理论、临床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七类中药入手,建立筛选、分析、评价中药安全性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构建中药安全性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研究中药毒性的物质基础、代谢特征、配伍禁忌和毒性机制,中医药配伍理论,研发创新药物,促进中医药健康发展。实验室3600m2,仪器设备价值4136余万元 。项目团队拥有院士为顾问和导师,中青年专家为主体,具备创新能力和中医药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团队,包括12名研究员,24名副研究员及各类人才励和激励计划获得者,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共培养21名博士,83名硕士,5名博士后,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