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药学 > 西药论文

人物回顾·屠呦呦:食野之苹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9 11:42:43 人气: 标签:关于西药的论文
导读:资料图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11时30分(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

  资料图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11时30分(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了获者名单和获原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评选委员会齐拉特对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性的寄生虫病的性疗法”,这两项获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无法估量。

  屠呦呦获诺的是与非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的中国人,84岁的屠呦呦在获前就已经陷入了一场归功争议之中。

  屠呦呦在领取诺贝尔发表时,强调说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她语气平淡却真诚。

  当10月5日中国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后,再次将这位84岁的科学家置身于漩涡中。

  青蒿素的研究始于1960年代。彼时,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中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共同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由于的原因,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被,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这位名字取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科学家似乎注定大半生要与青蒿为伴。

  在研究中,课题组通过查阅古籍,青蒿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然而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团队同事甚至不得不“以身试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见面会上,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姜廷良称:“有效部位的试药是屠呦呦亲自试,她的团队中还有别的同事也亲自试药。”

  由于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又缺乏必要的防护,屠呦呦的肝脏也遭到损伤。

  最终,屠呦呦从中国古人将青蒿泡水绞汁的记载中获取灵感,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将原来用作溶液的水替换为沸点较低的后,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

  然而,由于“523项目”具有军事机密的性质,项目的研究结果不允许向外公布。加之“”期间,科研工作者不能公开发表科学论文。种种原因导致这项工作在当时并不被“523项目”以外的人所知。有文献,没有出版记录,便无从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

  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青蒿素的归属之争始终未曾停歇。不少人士认为,实验发现是课题组团结合作的,荣誉应该为集体所有,而不能只归功于一人。

  对于争议,曾任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其一篇名为《中药的科学研究》的文章中称,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也晚于钟裕容。

  除了青蒿素的归属之争,屠呦呦的获也再次引发关于中国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的争论。屠呦呦缺少海外留学背景,也没有正式的博士学位,也不曾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因而很多人以“三无”科学家来称呼她。

  在接受采访时,上述争议总会被提及。在公开的报道中,屠呦呦的回答表现得都很淡然。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她说:“我只是想好好工作。当然,没有团队,我什么都不是。国外比如美国很关心应该把功劳归给哪些个人。外国人读了有关历史记录,挑选了我。中国总是励集体,但外国的励不同。这个荣誉属于我和我的团队,也属于整个国家。”

  她试图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回到对青蒿素的关注上来。12月6日,屠呦呦在由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有关青蒿素的研究仍远远没有完成。

  资料显示,过去几十年来,在发生寄生虫耐药性蔓延后,多种抗疟药不得不退市。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耐药性也充满担忧。

  “青蒿素耐药性问题已经出现,我关心的是这个问题。”屠呦呦表示,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她为这个药的前景感到担心。

  长期以来,屠呦呦一直呼吁界卫生组织的框架下,所有关注疟疾的各方共同努力,“尽可能地延迟疟疾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

  屠呦呦个人资料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大学医学院(现为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的密切关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她多年从事中药和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无留洋背景院士头衔等

  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风向标”的拉斯克。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屠呦呦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的空白,也成为了第一位在中国完成研究的获者。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获得拉斯克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当时已81岁的屠呦呦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

  在当时的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医药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曾向介绍,研究的难点在对青蒿科属的选择上,到底应该是哪种植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后来,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获得成功。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颁词全文: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获者在最具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寄生虫可以引起严重的疾病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世界,人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并不是这里唯一的居住者,许多其他生物,包括一些对人类有害甚至致命的生物,同样和我们共存在一起。有许多寄生虫可能导致疾病出现,在医学研究当中蠕虫尤其明显。全世界估计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蠕虫感染,这种情况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南亚和南美洲更为严重。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是两种典型的寄生虫病。其中河盲症患者往往眼角膜出现病变,并最终导致失明。而淋巴丝虫病患者则会出现皮肤肿胀等特征,遗留皮肤瘢痕,严重者会出现象皮病等临床症状,最终,该疾病至今困扰着超过一亿人。疟疾是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所熟知的一种疾病。疟疾通过携带寄生虫的蚊子,这些寄生虫侵入人体红细胞,引起发热,并在严重的情况下的导致脑损伤和死亡全世界超过34亿人口都有感染疟疾的,而每年因疟疾死亡的人数就超过450万,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从细菌和植物中发现新的抗寄生虫疗法

  几十年来对抗寄生虫病疗法的持续研究始终有限,但是今年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缓慢的局面。

  大村智,来自日本的微生物学家和天然有机物专家,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了一组细菌:链霉菌属上。这种细菌生活在土壤中,因可以产生大量的抗菌活性产物而出名(1952年诺贝尔获得者,Selman Waksman发现链霉素)。

  在具备了可以大量培植这些细菌特性的技术之后,大村智将新株链霉菌属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来并成功将它们在实验室中培育出来。大村智从他培育的数千样品中选出了50个最具代表性的。这50个样品将被用于进一步对他们抗菌活性的研究。

  在美国工作的威廉·坎贝尔,是寄生虫生物学方面的专家。他接受了大村智培育的链霉菌,并且不断研究它们的效力。坎贝尔表示,来自这50个样品之一的某种成分可以有效对抗家庭驯养和农场动物身上的寄生虫。这种活性产物被提取出来,并以阿维菌素命名,随后被化学改进为一种更有效的化合物,叫做伊佛霉素。后来伊佛霉素被实验于感染了寄生虫的病人,成功了寄生虫幼虫。大村智和坎贝尔的贡献引发了新一代有效抗寄生虫病药物的发现。

  阿维菌素、青蒿素和全球健康

  阿维菌素,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寄生疾病的疗法。现在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佛霉素已经应用到世界上所有受寄生疾病困扰的地区。伊佛霉素对于对抗一系列的寄生虫病非常有效,除此之外,它的副作用还很小,并且现在已经可以供应到全球。伊佛霉素对于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治愈数以百万计患有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人,尤其是处于贫穷地区的人,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治疗方案取得重大突破,使得这些疾病处于被的边缘,这可以说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疟疾感染每年接近2亿人。青蒿素被用于所有疟疾的地区。当青蒿素结合治疗时,可以减少超过20%因为疟疾而引起的死亡。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有100000人被救。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寄生虫病治疗的现状,三人的研究将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贡献。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