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指导 > 开题报告

朱起鹤:积微成著志高远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2-29 16:15:52 人气: 标签:毕业论文自述报告
导读:朱起鹤在科学研究上的巨大成功,与他育人的诸多优秀品德密不可分。他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对人诚恳、热情、宽厚。这些可贵…

  朱起鹤在科学研究上的巨大成功,与他育人的诸多优秀品德密不可分。他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对人诚恳、热情、宽厚。这些可贵的品德始终伴随着他的科学生涯。

  ■ 高振

  朱起鹤(1924年7月12日~)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24年7月12日生,市人。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48年8月进入美国伯克利大学化学系,师从诺贝尔化学获得者、低温化学家吉奥克从事化学热力学研究,1951年初获博士学位,同年3月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先在燕京大学、大学化学系学,1952年底调至军事工程学院工作25年,担任物理课程教学,为培养大批国防科技人才尽力,并曾参加核动力反应堆设计和激光陀螺等的研制。1978~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研究激光加速粒子。1981年调入化学所工作至今。在化学所工作期间,朱起鹤负责创建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设计研制成6台具有国际水平的利用束和激光的大型实验装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各一项,并用这些装置开展多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创我国动力学之先

  负责创建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研制成6台具有国际水平的利用束和激光的大型实验装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各一项是朱起鹤在反应动力学上取得的成就。

  朱起鹤的一生,着眼于化学反应过程中光解和间反应机理,在“小”间做出了“大”文章。

  1924年,朱起鹤出生在,后考学至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48年8月,年轻的朱起鹤转入美国伯克利大学化学系,师从诺贝尔化学获得者、低温化学家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从事化学热力学研究,1951年初获博士学位,同年3月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朱起鹤先后在燕京大学、大学化学系、军事工程学院和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从事化学与物理教学和国防科研,为祖国教育事业和国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于1952年任副教授,1962年晋升为教授。

  1978年起,朱起鹤与中科院结缘,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研究激光加速粒子。四年后,他调入中科院化学所(以下简称化学所)工作至今。

  反应动力学是化学动力学的一个核心学科,与研究物质宏观性质的化学动力学(kinetics)不同,反应动力学(dynamics)研究深入到层次,实验需要多种高科技的先进手段及新的理论模型和计算工具,还要根据研究内容自制仪器,所以开展研究的难度较大。

  上世纪70年代,由于高真空、束、激光微弱讯号检测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快速计算机的出现,国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活跃起来,发展很快,无论实验还是理论方面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内的有识科学家们也在酝酿准备研究条件。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化学所所长柳大纲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协助化学所开展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当时在基元反应研究方面已是卓有成效的科学家,由于他对反应动力学研究的重大贡献,1986年与哈佛大学赫施教授(Dudley R. Herschbach)和大学波兰奕(John C. Polanyi)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

  ,化学所应首先研制一台“束可转动式激光裂解碎片平动能谱仪”。这是一台创新型的研究光解动力学的重要仪器,与已有的束与束交叉碰撞解离不同,该仪器是利用激光与束交叉实现的光解离。对于光解来说,光解碎片平动能谱提供了在无二次碰撞情况下,研究光解动力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分析光解碎片的速度分布和角分布,能得到一系列光解动力学信息,如能量分配、光解碎片振动态分布、解离能、激发态的寿命、势能面交叉等。

  在的帮助下,1980年,化学所黄寿龄等人开始了“束可转动式激光裂解碎片平动能谱仪”的设计工作,1981年交付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加工。

  就在此时,1981年12月15日,朱起鹤进入化学所,并任反应动力学实验室筹建负责人,负责开展反应动力学的科研工作,承担起反应动力学研究的重任。

  朱起鹤来化学所后立即参加了黄寿龄小组的谱仪研制工作,日以继夜,经过四年对所加工谱仪精心细致地调试和改进,光、机、电三大系统的调试协同运行,该仪器于1985年建成,进行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朱起鹤对仪器中束的运行方式作了一项至关重要的改进,即把连续束改成脉冲束,极大地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经过一年成功试运行,于1986年通过中科院鉴定。“束可转动式激光裂解碎片平动能谱仪”的研制成功,成为1986年我国科技十大新闻之一,并获1987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

  朱起鹤用这台大型仪器开展了第一批研究工作。朱起鹤等人的第一个实验是碘甲烷的光解。碘甲烷是研究光解反应的典型,因为碘甲烷的光解通道不仅与研制化学激光的实用目的关系密切,而且对单光解过程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碘甲烷结构较为简单,具有C3v对称性,但是它又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其转动周期远远大于其解离时间,因此详尽地研究碘甲烷在不同激光波长下的光解机制,对表征同类多原子动力学过程有很明显的指导作用。1985年,朱起鹤研究组发表了第一篇文章《CH3I束激光裂解产物的分布》。他陆续就不同结构的碘甲烷、碘等的紫外激光裂解、反应通道及产物能量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发表多篇论文。

  全力打造高精尖实验室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反应动力学上取得进一步突破,科学家必须借助更先进的仪器设备。

  在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时,朱起鹤承担起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任。1987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化学所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联合申请建立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报告,由大连化物所楼南泉研究员任组长,化学所朱起鹤任副组长,负责筹建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连化物所和化学所各建实验室。从此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在我国有了的基础,得以广泛深入地发展起来。在筹备阶段,朱起鹤研究员在实验室引进了四位所内外优秀的研究人员,他们先后依次是曹建如、杨达林、高振和孔繁敖,并聘请中科院研究生院邱联雄教授为客座教授,从此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有了一支精干的研究力量。

  筹备期间,在朱起鹤的努力下,实验室获准新建1000平方米实验室,另获拨款267万元为实验室购置仪器和用作科研经费。根据开展反应动力学研究的需要,朱起鹤提出并经专家委员会审核,决定在实验室再研制三台大型实验仪器,包括团簇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激光光解时间分辨红外发射谱仪和瓷瓶式光电子飞行时间能谱仪。这些仪器于1991年建成并通过中科院鉴定,三台仪器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

  三台仪器的建成和使用,大大扩展了实验室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

  同时,根据实验室已有的几台大型仪器的功能,朱起鹤还在实验室建立了紫外激光光解反应机理研究组、原子团簇研究组、气相基反应研究组、紫外多光子电离质谱和光电子能谱研究组等4个研究小组。这些研究组都各自开展一批重要的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

  1992年初,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通过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的验收。实验室聘请为名誉主任,何国钟为主任,孔繁敖为副主任。楼南泉和朱起鹤由于年龄不再任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职务,而是担任国家科委国家攀登计划科学科研项目的两位首席科学家。

  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成,标志我国在反应动力学这一研究领域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际上开始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受到国内外许多著名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后来,尽管朱起鹤离开了实验室主任岗位,他始终在科研第一线参加实验和理论研究,筹划和指导实验室的科研工作。1995年,朱起鹤亲手设计,委托南京中南大学加工制成了大型仪器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这台仪器设计采用了世界质谱学最前沿的理论思想和技术,使仪器的分辨率达到5000这一世界先进的高度,并在仪器的整体布局和小型化上都有创新。这台仪器后来又加装了光电子能谱仪。

  先进的设计和优异的性能使这台仪器在业内人士中广受欢迎。科技大学化学系依据朱起鹤的设计建造了一台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

  1995年朱起鹤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大地鼓舞了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和进一步推动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1992年至2000年期间,是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全体人员众志成城、积极奋进、科研累累的丰收时期。朱起鹤与他的同事们合作开展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朱起鹤十分重视实验室的整体发展。上世纪末开始,他一直参与筹划和选聘年轻的科技精英来实验室工作,至今已先后从国外选聘六名优秀的、符合中科院“百人计划”的年轻研究员,接替老一代退休研究员的研究项目或开辟新的研究项目,使研究室注入了新血液,为我国动力学研究开辟了新的人才局面。

  在新世纪到来后,朱起鹤亲自设计研制成超小型光解碎片平动能谱仪,设备精简,碎片飞行距离仅5厘米,但谱仪分辨率达百分之一,并用此作出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以身作则与团队共同进退

  朱起鹤在科学研究上的巨大成功,与他育人的诸多优秀品德密不可分。他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对人诚恳、热情、宽厚。这些可贵的品德始终伴随着他的科学生涯。

  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筹建和建成以来,一直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作为一个老员,朱起鹤自一开始就带领全实验室人员形成了优良的好作风。

  在研究工作开始的初期,工作条件比较差,在一间约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要挤七八个人。朱起鹤的办公区域是所有研究人员中很小的一片“自留地”。

  当时,朱起鹤带头克服困难、以身作则,用行动团结鼓舞着每一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实验室经常加班,日以继夜地做实验,安装调试新建仪器。有的实验,如用激光光解平动能谱仪做实验,一个数据需积累几十到几百万次;有的实验要花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朱起鹤总是早到晚归,彻夜跟班,认真细致地安排工作。

  工作中谈笑风生,关心每一个人,和大家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一个实验成功了,朱起鹤和大家兴奋地分享“只有研究人员能体会到的幸福”。一旦实验出现了问题,哪怕是不小心人为的,作为带头人,他也不会严厉,而是耐心地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朱起鹤对待同事一视同仁,对研究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样关心,在所里的金分配上,他总是关注服务人员的份额。整个研究室总是在这种团结协作的气氛下运转着。

  后来随着新仪器的增多,实验室分成了几个课题组,朱起鹤的时间更不够用了。他经常参加不同课题组的实验,参与讨论实验和理论的有关问题,从不疏忽每个细节,而且总是关注着每个课题及全室的发展。在朱起鹤带领下,实验室即使分成几个课题组后,所申请到的科研经费都是由实验室统一使用,从来没有人有。

  在研究人员们眼里,这种做法对研究工作的发展非常有利,不会因某个课题组急需而得不到经费影响研究的进展。朱起鹤是研究工作的带头人,但在收获的时候,他总是走在后面。得的名单他总要求往后排,文章的署名他也总是把自己放在不显著的上。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师从朱起鹤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已有数十人,遍布国内外的科研和教学等部门,其中大学教授和高级研究人员不乏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例如,王来生担任美国布朗大学教授,高毅勤担任大学教授,刘剑波担任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王学斌担任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作为老师,朱起鹤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学风教育,要求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他的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熟悉、使用实验仪器,进而到能拆装和改进实验仪器的锻炼;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能地做实验,学会整理分析实验数据,鼓励和重视学生的新思和新见解。

  同时,朱起鹤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对每个学生提交的待发表论文,尤其是英文书写的论文,朱起鹤不仅严审内容,还要严审文字。对每一个疑点他都当面与学生讨论核对,保验结果的真实,严禁论文中有浮夸。

  而在研究生的学业上,朱起鹤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对学业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不过,当研究生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热情帮助解决。

  朱起鹤治学严谨和待人宽厚的作风,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很多去国外深造的学生,其学术素质和实验室的动手能力颇受好评和重用,也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声望。

  躬身践行员先进性

  作为一名员,朱起鹤在任何时候都对自己严格要求。除了科研、教学外,他还对党的各项工作认真对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员的先进性。2003年7月,根据化学所各党支部的推荐,朱起鹤当之无愧地被评为“优秀员”。

  尽管科研工作十分繁忙,朱起鹤也一直带头积极参加组织活动。让化学所许多科研人员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夏天,化学所全体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多次集中组织观看了优秀先进事迹报告。朱起鹤不仅一次不落地听完了报告,还会根据每个报告的内容,结合自身工作向党组织汇报观后感。在谈到的先进性教育应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时,朱起鹤提出了“体验民情”的。“当代仍有一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贫困,组织和群众到贫困地区参加和体验民情,更能加强员的责任感和感。”他强调。

  平时,朱起鹤也一向热心于社会捐助和爱心助学济困。作为工薪阶层,朱起鹤自己的生活一向比较简朴,但在社会捐助济困上却从不吝啬。每次大型的募捐活动,他总是捐出不小的款项。

  他认为,“扶好学子的贫,助好学子的困,就是在为将来促进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而储备力量。”

  因此,朱起鹤曾自掏腰包资助母校耀华中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首笔12000元已使20名贫困生受益。“12000元平摊到20个学生身上,每人600元,不多,却可以让这些品学兼优学生的学业得以继续。”朱起鹤感慨地说。

  同时,朱起鹤致函新学院,寄去了“老区和贫困地区贫困生资助者登记表”,表示乐意支持该院的“济困助学”活动。最终,他捐资18000元资助十个贫困学生。朱起鹤曾在园学生时寄语同学们:“新学院教育为本,做得不错!希望你们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建设家乡!”

  在化学所工作的三十多年里,朱起鹤的捐款已经不计其数。2013年芦山地震后,一向节俭的朱起鹤一下子捐出几万元支持灾区人民。2014年,中科院计生办组织京区单位开展“幸福工程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母亲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朱起鹤从每年一万元的捐款提高到2万元,深深了广大科研人员。

  如今,年过九旬的朱起鹤矍铄,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高振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③朱起鹤与国内化学动力学领域专家合影。

  精心细致组织策划 扎实做好采集工作

  朱起鹤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采集工作体会

  ■石永军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刚从科技咨询中心电话获悉,我们负责的朱起鹤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结题验收通过了!”2015年6月23日下午,在化学所综合处办公室,老师高兴地告诉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特别高兴,在兴奋之余,我们也颇多感触。朱起鹤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于2013年12月正式启动,验收通过是对采集小组一年多来努力工作的认可,尽管还有一些后续工作仍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但回想起承担这个项目以来工作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

  高素质的采集小组是做好采集工作的关键

  为做好采集工作,化学所在项目启动之初即按规范要求组成了采集小组。采集工作主要由化学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承担,综合处处长助理具有丰富的信息宣传和组织管理经验,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和协调能力,协助项目负责人,负责采集工作的具体策划、组织、和文字撰写等工作;研究员高振曾担任朱起鹤先生所在实验室的主任,学术功底深厚,同时又有编撰实验室科技发展史、进行学术资料采集整理工作经验;党办主任李蕴能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曾组织撰写过多项研究所和科学家史志方面的材料并已正式出版。白羽老师为朱起鹤先生所在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业务熟练,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朱起鹤院士夫人也参与到采集小组中,能协助更好地完成朱先生学术成长过程的照片、笔记、手稿、信札等材料的收集工作。另外,采集小组还引进自然科学史专家副研究员和专业摄影摄像人员参加采集工作,对采集工作的质量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正是大家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让采集工作不辱。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向小组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高效率的工作机制是做好采集工作的基础

  采集小组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前期基本两周召开一次,通报采集工作进展,协调下一步工作重点和进度安排。在调研过程中,采集小组发现朱起鹤院士为人低调,很少接受采访,所以能收集到的现有素材很少,加大了采集小组梳理其学术经历、撰写报告的难度。因此,采集小组确定以开展不同成长阶段为主、外围为辅的方式,结合档案实物等资料,逐步理清朱起鹤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此外,化学所各职能部门在资料采集过程中给予了积极配合;科技咨询中心各位老师在采集工作过程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了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质量的策划是做好采集工作的保障

  采集小组高度重视内容策划,采取一问一答形式,针对朱起鹤院士不同时期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大量的信息采集和背景档案的调研,初步形成了若干具体的问题,经采集小组讨论后形成文字提纲后,请朱起鹤院士补充修改,在这中间常常会有多次反复,最终定稿交朱先生提前准备。朱起鹤院士身体健康,特别认真积极地配合采集工作,在正式视频之前,他都要进行预讲,梳理明晰正式的脉络和重点,这些工作既了后期视频的效果,又为前期采集工作提供了珍贵的音频资料。充分的组织策划保障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顺利完成采集工程验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凡此种种,因篇幅有限,不能逐一列举。在开展朱起鹤院士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听着朱先生娓娓道来各阶段的成长往事,看着档案中他各阶段的历史记录,感受着他认真踏实负责的工作作风,采集小组在工作之余,也无不感到受益匪浅。尽管采集小组已努力采集更多的珍贵资料,但限于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在此次朱起鹤院士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工作中,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欢迎更多的研究者补充、完善。

  (作者系采集小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