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医学 > 中西结合

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0-8-30 0:43:32 人气: 标签:中西饮食差异论文
导读: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自己写的,不是到处复制黏贴的,很简单的谈了一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期末小论文,老师给了小八十几分,自己觉得写的号…

  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自己写的,不是到处复制黏贴的,很简单的谈了一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期末小论文,老师给了小八十几分,自己觉得写的号可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界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亦越发频繁。而“吃”作为一种可以拉近 彼此距离的交流手段,理应加以重视。 “吃的文化”即饮食文化,也是文化交流中不也或缺的 重要部分。本文将就中西饮食文化从饮食观念、宴会礼仪及饮食内容三大方面加以比较,展 示中西餐饮文化差异,以便更加顺利的进行中西间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 饮食文化 差异 不同的民族及国家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又是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了解不同民族及国家饮食文化间的差异有利于促进他们间的文化交流, 利于跨文化的交 际。而中国和英美等国家的饮食文化,在对于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及饮食内容方面都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较和了解这些差异,将会为中将来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依据。 1 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1.1“泛食主义”对“食用主义” 在中国, “吃”不仅仅是“吃” ,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古语有云“民以食 为天” ,可见饮食一事在国中的重要地位。而“民以食为天”的这种思想, 也被很多学者称为“泛食主义” 。饮食,在国中不止是一种对“胃”与“味” 的满足,它亦溶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世界挂钩。例如,以前人们一见面的 寒暄语就是“吃了吗?” ,可见古来人们都把“吃”或为“吃而准备当作很重要 的事。 ”小孩出生的时候要办满月酒,结婚时要办婚宴,高寿安康时要办寿 宴,长辞时要办丧礼,诸如此类,中国人的一生都与饮食紧密关。 “吃”可 以被看做一种传递心理沟通交流和表达礼节的方式。 “泛食主义”在汉语 i 也有 充分的体现。易中天先生曾在《闲话中国人》中写道: “如前述把人称为‘口’ , 吧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做‘’ ,体验叫‘品味’ ,嫉妒叫‘吃 醋’ , 幸福叫 ‘陶醉’ , 司空见惯叫 ‘家常便饭’ , 轻而易举叫 ‘小菜一碟’ ?? ” 1 可见“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中及生活中,饮食的重要性。 而在人眼中, “吃”仅仅是一种手段和交际方式。他们更多看中的 食物可以提供的营养及那能量。 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定律和 《美国礼仪事典》 都可以看出。 需求定律中, 认定需求被分为五个层次, 其中饮食属于最低的一层。 而《美国礼仪事典》曾将各类宴会的目的总结为以下几点: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 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2 可见比起中国的“吃” ,的吃只是停留在交际方面,没有赋予更多 样而深远的含义。 1.2“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 中国人受儒道两教长期的影响,追求“仁” “爱” ,想要创造的是个和谐的社 会。这样的社会群体的主导价和兵妹妹在机房值观,必须是“集体主义” 。从“一人得道,鸡犬 ”到“亲谊、乡谊、世谊、年谊”之交等,无不打上中国群体文化的烙印。 3 而在宴饮同时,中国人也喜欢围坐在一个大圆桌旁,觥筹交错,把酒言欢, 敬酒聊天,欢声不绝于耳,而且共同享受桌上的菜肴。一片其乐融融之景象。 而人更注重的是个性的发展,他们强调 individualism。他们的主导价 值观,相对中国的而言,是“个体主义” 。他们吃饭的时候,多数是每人各有一 小份食物, 不是像中国人一样从桌上的大盘里夹菜喝汤,而且一般是和坐在隔壁 的人说话,声音较小,不似中国式的满桌交谈。结伴出去吃饭是也是 AA 制。 1.3“讲排场”对”随意简单” “持家要俭,待客要丰”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加之中国人好面子,就会觉得 请客关乎面子问题,讲究排场是必要的。一般正式的宴请时要上七八道大菜,不 包括之前的零嘴及收尾时的甜点汤饮在内。菜色越多,品质越好,就越是显示出 主人的好客及身份。当然这种情况下,很多食物是吃不完的。其中比较极而有名 的例子就是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满汉全席。 原为康熙大寿 所举办的筵席包括咸甜苦辣各色菜式,各类山珍海味共一百零八道,可谓加入珍 馐,极为奢华,尽显皇家气派。 而人没有这样的面子观念。他们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 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在美 国,有时候朋友聚餐会采取大家作贡献的手法,称之为“Potluck” ,即每人都带 4 一样菜,让大家共享。 即使是在举行 party 时,也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食物, 不提供主食。可见人注重的不是食物的丰盛,他们是要借助 party 或宴请来 调节气氛,让客人享受更美好的时候,利于之后的交流。 2 宴会礼仪上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中的宴会礼仪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以下将主要就餐 具、出席时间及作为安排的差异进行解释。希望借此了解中西差异后,更有利于 中在宴会上的沟通交流,不要做出让对方觉得突兀的事情。 2.1 餐具的差异: “筷子”对“刀叉” 餐具上最显而易见的差异就是中国人用筷子而人用刀叉。 这是由于不同 文化的影响。中国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反对侵略。 国家由于狩猎文化的影响, 喜欢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故中国人在用餐时喜 欢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一团和气;人一般都是用方桌,使用刀叉则给 人一种杀气冲冲的之感。5 2.2 出席时间的差异: “迟到”对“准时” 中国有“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time is money”,但是在赴宴的时候, 其实中还是有差异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而人更倾向“准时” 。 在中国,宴席之上, “迟到”之举非常常见。当然,对此,宴请人也一般会 左后准备。 早早安排瓜子花生之类的零嘴供来宾时间。当然邀请方不会将客 人们的迟到作为不礼貌的行为。而在国家,正式的宴会要求要准时,若是迟 到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而且迟到之时,一般会说再过几分钟就到了。但是要是 超过二三十分钟而不告知对方,就会被看作一种失约行为,对方可不必等待。对 于很重视诚信的人,会照成很不好的印象。 2.3 席位安排的差异 中西双方进餐的座次也反映着文化二代差异,而且大不相同。 2.3.1“南北”对“左右” 中国自古就有“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古代都是面南而坐,而臣子们 偶的是北面称臣,所含有后来“面朝南”在中国中就变成了一种身份地位高 的象征。所以在宴会上也是朝南的作为为上座,朝北为下坐。而人则是把地 位的高低由“左右”来划分。虽然在古代社会,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是在主 人的左边,这是应为人们习惯于用右手握匕首,刺杀坐在左手边的人。如果将最 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手卫生知识,不仅他刺杀不方便,主人还有他的 优势地位。6 但是今天,已经不存在安全的这个问题,但由于心理的需求, 多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以右为上以左为下的规矩。 2.3.2“男尊女卑”对“女士优先,男女平等” 由于长期受思想的影响, “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很久之前,女性在餐桌 上根本没有一席之地,而是在厨房里忙碌,独自就餐。当然,今时不同往日,女性已经从封 建礼教的中了出来。但但“尊老”与“女士优先”的原则发生矛盾是,中国人定会 选择“尊老” 。但是在, “女士优先”是他们的传统观念,也是平时的行为准则。这是由 于多数国家都教,而在教中,圣母玛利亚备受推崇和尊敬。也与在十二三 世纪盛行的骑士风度有关。而且在就餐时的男女插空坐的方式也显示出人的男女平等 观。当然,他们不推崇“尊老”这一说法。由于许多国家畜牧业和商业较发达,需要体 力劳动和勇于冒险等要求,所以人们害怕衰老,不愿谈及也就难以形成“尊老”一风。 3 饮食内容上的差异: “求精美”对“讲营养重均衡” 。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可见中国人极重视食物的口味。 中华料理内容丰富,有诸多菜系及流派,其中以鲁、川、粤、闽、苏、浙、湘、 徽八大菜系为代表。由此可见,国人对料理有“精”的追求。孔子也曾说过“食 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也是人们对食材精品意识的体现。同时,还要色香味俱 全,这是“美”的要求。国人在追求味蕾的满足的同时也重视对才的外观及颜色 的搭配效果。 比起重精美的中国饮食, 的饮食更讲究营养均衡。人对食物的味的 要求没有很高,在他们看来,饮食是为了及健康。他们注重的是食物中维生 素,蛋白质,卡里等的含量。所以在国家的食品上都有明确表明歌成分及 其比重,在菜单上也会标注菜肴的成分及重量。我们吃的自助餐中,就会表明牛 排的分量。 他们在下厨时常用有刻度的量杯,秤等厨房用具来对食材的量进行度 量。人基本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不会花太多的功夫在吃。 综上可见, 中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还是颇多的。 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饮食文化间也会有更多的交流与碰撞。 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将之应用到对 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当中,对中的文化的交流发展及发展将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华龄出版社,1996.第 17-18 页.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研究与科研出版社,1999.第 171 页. 3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 74 页.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第 165 页. 5 单是坤, .民族文化心理与中西饮食文化之对比[J].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6 Edward 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1990.第 86 页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