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药学 > 药品论文

已上市海洋药物无一来自中国 停留化合物发现层次药品论文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3-11-16 9:48:00 人气: 标签:药品论文
导读:海洋是个聚宝盆,研究人员从海绵、珊瑚、海洋微生物等大量普通的海洋生物中发现了22000个天然产物,其中30%可“入药”。近年来,国际上已有包括头孢菌素在内的8个…

  海洋是个聚宝盆,研究人员从海绵、珊瑚、海洋微生物等大量普通的海洋生物中发现了22000个天然产物,其中30%可“入药”。近年来,国际上已有包括头孢菌素在内的8个海洋药物成功上市,可惜无一来自中国。日前,以“海洋药物前沿研究”为主题的东方科技论坛在沪举行,国内专家不约而同发问,全球46%的海洋微生物新天然产物是中国学者发现的,43%相关论文是中国学者发表的,但这些发现为何几乎没有催生任何新药?

  我国海洋产物成药低

  目前已有的2万多种海洋天然产物,大多数来自海绵、珊瑚、海葵、海鞘等低等海洋生物。海洋里大量的低等生物看似缺少主动防御能力,却有的独门武器――依靠产生有毒的化学物质其他的。由于毒素后很快会被海水稀释,为达到防御效果,毒素的活性往往非常强。这些活性很强的毒素就成为海洋药物开发的宝贵资源。

  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已经成为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主力军,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海洋天然产物成药性仍然非常低。近十年来,国际上连续批准和上市了6个海洋药物,还有17个候选药物处于各期临床研究中,预示着海洋药物产业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新阶段。国内海洋药物已有几个先后完成各期临床试验,可是近两年来却迟迟未见上市。

  “我们只是停留在化合物发现层次,链接式的研发体系十分薄弱。”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教授邓子新指出,药物开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发现天然产物(药物先导化合物),只是整条“开发链”的最初一环。最近10年,我国平均每年在海域发现200多种新的天然产物,并发表了大量论文,由于药物筛选、药源制备、关键技术三大瓶颈,这些尚未催生出任何进入国际市场的主流药物。

  学科交叉厚积薄发

  海洋生物分离的活性物质一般都在纳克-微克级,化学结构极其复杂,很难化学合成,不能满足毒理、药理、临床等研究的需要,因此极大了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例如,从1吨海绵中只能提取出300毫克具有抗肿瘤效果的软海绵素B。邓子新院士指出,如果从海洋共生微生物入手,找到相关化合物的产生菌,或克隆到相关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将实现利用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组合生物合成等技术大量制备药源化合物,解决药源的瓶颈问题。

  同时,他呼吁在引导下,吸引国内外陆地、海洋领域的药理药学、有机合成、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工程、基因/代谢工程等领域的学者“下海”,学科交叉、有机整合,这样才能尽快催生出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新药。

  可喜的是,我国科学家已经获得了一批针对重大疾病的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并重点搭建了海洋天然产物/药物研究的技术平台。20余种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候选药物正在开展系统的成药性评价和临床前研究,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学系主任焦炳华教授透露,“我国正在临床研究的海洋药物包括络通(玉足海参多糖)、多聚甘酯、K-001、HSH-971和几丁糖酯(916)5种,分别治疗脑缺血、肿瘤、阿尔海默病和高血脂症。”(记者马亚宁)

本文网址: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